茶几部落 茶几部落
  • 首页
  • ACG
    • 动画
    • 游戏
  • 科技
    • 互联网
    • 数码
    • 新媒体
  • 随笔
    • 故事
    • 生活
    • 社闻
  • 分享
  • 建站
  • 友情链接
  • 关于&留言
  • 首页
  • ACG
    • 动画
    • 游戏
  • 科技
    • 互联网
    • 数码
    • 新媒体
  • 随笔
    • 故事
    • 生活
    • 社闻
  • 分享
  • 建站
  • 友情链接
  • 关于&留言
我的主页 › 科技 › 互联网 ›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
#互联网#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

1月 22, 2021
4,504 2 0

 

2021年1月21日,微信迎来了上线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张小龙在2021微信公开课PRO的讲话中提到,自己特别幸运,觉得自己一定是被上帝选中的人。由此来表达微信的成功充满着偶然性而非个人功劳。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许多KOL不惜赞词地大力褒赞微信在这十年里取得的成就,描绘着微信成长的点滴,但许多人都遗忘或选择性忽视了微信崛起之前的另一个同类软件:米聊。

 

01.

米聊诞生于2010年10月,回顾这个时间点,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还未清晰,但越来越多人通过手机来聊天的趋势已经形成。即时通讯软件龙头腾讯QQ正越发臃肿,在手机上聊QQ跟电脑上聊QQ并没有本质区别,或者说,手机QQ并没有什么在手机上独特的功能。这个时候,米聊带着语音信息功能来了。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语音信息功能并不是雷军和米聊团队灵机一动或者洞悉用户需求得出的原创,而是借鉴kik和talkbox等境外即时通讯软件的功能改良而来。只需要在手机上按下按键,直接说话,然后语音信息就发送出去,不用慢慢打字发送。这个在十年后被熟悉得厌倦的功能,在10年前的2G时代显得极其惊为天人而具有跨时代体验。

那么,微信是在2011年1月上线的时候就带着这个功能以更佳的体验抢占米聊的用户吗?不是的,直到2011年5月,微信才上线语音信息功能。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1.0版本的微信只是一个极其简洁网络彩信软件,没有头像,没有语音,没有花里胡哨,虽然天生支持从QQ导入联系人信息,但显然不是同类软件的对手,存在感相当的薄弱。

如今的张小龙自述做微信的动机是:自己不怎么用QQ,但也需要有个沟通工具,所以就做出微信了。微信的语音信息功能究竟是和米聊一样,从kik、talkbox上借鉴来的,还是看着米聊大热后赶制进去的,这已经埋藏在历史里了,但毫无疑问,语音信息功能是微信后来居上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米聊开始火爆的时候,甚至出现了跟当年买卖短位Q号那样形式相似的买卖小米数字账号市场,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带着独有的语音功能、界面简洁、不臃肿不复杂的米聊,会成为下一个QQ,喜欢尝鲜的用户们也乐于顶着复杂的流程去重新下载APP、加好友,一点点把社交关系从QQ上迁移过去。然而,这一切随着微信上线相同的语音功能后,戛然而止。

2.0版本的微信不仅上线了语音功能,而且还简化了从QQ导入联系人的流程和操作,直接使用QQ账号登陆后,几乎是一键导入联系人,和米聊相比,同样有语音信息,同样简洁,而且还不用重新加好友…… 背靠着QQ庞大的用户群,微信作为QQ的马甲,迅速走进大众视野。

这时候的米聊在做什么呢?在做手机。彼时还相当弱小的小米公司正在全力研发旗下首款手机:小米1 。面对腾讯的狙击,小米公司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分配到米聊上去迎击微信的进攻,小米1上市后,接连面对着产能不足、品控问题频发、部件供应厂商被水淹没不知所措等一系列问题,无暇顾及的米聊逐渐就掉队了。

相比之下,微信不仅有QQ关系链的强大支撑,而且还没有营收压力:直到2015年上线朋友圈广告之前,微信自身一直什么营收指标的。社交关系链一直是社交软件发育的老大难,多少优秀的前赴后继者死在这点上,而营收则是所有互联网产品的梦魇,哪怕是腾讯同门的许多项目也因为营收KPI不过关而砍掉。微信生来无需考虑这两个问题,接下来的发展如同开挂般顺风顺水,一路起飞。微信上线第一年,用户突破5000万。

微信如日中天一帆风顺,并不是因为微信有多好用,而是微信没有能凑齐这两大法器的竞争对手。这个,才是微信崛起的真正原因。

乘坐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和手握巨量用户,微信一时间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推出微信公众平台,直接养活了一整个产业;祭出微信支付,一下子就将支付领域耕耘十几年的支付宝打得脸青鼻肿。微信逐渐脱离了聊天工具的本源,发育成一个生态。但与之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不可控。

 

02.

张小龙在多个场合重复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公众号的发展偏离了他的初衷。张小龙希望公众号是一个单中心向多点推送信息的平台,例如老师给家长发通知、商家向用户推送简单优惠、公众人物向关注者推送声音…… 简单说就是像微信的初衷那样,轻便、简单、即用即走。但遗憾的是,公众号在各路豪杰的拥戴下,变成了取代博客的长内容平台以及功能复杂的营销平台,又臃又肿,“微信营销”成为了新兴产业。

和公众号一样逐渐失控的还有微信本身。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简单易用的微信把不会用QQ的剩余群体收割了进来,去掉了打字这一门槛后,中老年用户和文化水平有限的群体也能通过语音信息和亲友沟通。这使得微信用户的基本盘在QQ用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也拓展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其中一个就是工作场景。

微信并不是一个为工作场景设计的软件:发送文件大小限制、糟糕的PC端体验、不知道怎么就过期了的文件、越来越大的内存空间占用…… 尽管呈现在办公场景的问题非常多,但人们偏偏就是喜欢用微信办公。相比之下,同门的QQ在办公体验上各方面都远超微信,但挡不住微信用起来实在太方便了,微信有手机号就能登陆,而QQ还要先注册个Q号还要记号码记密码……

足够方便的移动互联网使得随时拿起手机就能发信息,这使得沟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也就导致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边界进一步模糊。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微信团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企业微信就是一个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产品,但结果就是:办公OA功能性上不如钉钉,聊天便捷性上不如微信本身,整个产品一直都是不温不火,未能达成解决微信办公体验恶劣的初衷。

微信生态脱离初衷地暴走发展也使得张小龙审慎了起来,自2013年上线微信支付后,一直到2017年才谨慎地推出新产品:小程序。

张小龙和微信团队试图避免公众号跑偏了的结果再次出现,小程序的诞生时便戴着许多枷锁,但当时市场依然掀起了一股小程序热潮,在《小程序的困境与浮躁的市场》)一文中也详细提及了当时的环境。幸运的是,小程序在有序控制下,按着微信团队的设想,顺利发展成为了连接线下的工具和线下场景的补充,而不是新的营销平台和取代APP的存在。截止至2020年底,小程序的日活达到4亿,已经超过公众号3.6亿日活。

保守和谨慎对生态发展是有利的,这点在小程序身上得以验证,微信生态发育似乎终止了无序暴走,但这时候微信要面对的是新的挑战: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

 

03.

微信的slogan是“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张小龙设想中的互联网生活,是用户在微信生态圈中完成一切的吃喝玩乐购物沟通娱乐游戏等需求,微信也确实向着这个方向稳步发展,但字节跳动的崛起,今日头条和抖音的腾飞,扰乱了张小龙的计划。

用户每日花在手机上的时间终究是有上限的,各路APP都在想方设法地抢夺用户注意力,抖音无疑是近年最成功的一个。经过数年的发展,抖音已成长为短视频领域的绝对王者,就如同腾讯坐稳社交领域头把交椅那样,稳如泰山。

尽管微信团队在2020年1月上线了视频号,试图挽回一些被短视频平台分走的用户注意力,但收效不及预期,仍然无法撼动抖音的强势。直播带货兴起后,微信也引入了直播功能,还配套上线了微信豆供充值给主播打赏,可惜的是,这些组合攻势并未能重现出腾讯系引以为傲的惯用技艺:复制市面上的热门产品,然后做得比对方更好,接着用资源和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把用户抢过来。

内容方面,竞品今日头条呈现出对营销号更为友好的态度,微信公众号不再是内容营销的唯一落地平台。字节跳动越发清晰的用户画像大数据使得旗下头条系产品获得更好的广告收益和客户评价,对于用户来讲,则能更容易获得符合兴趣和口味的内容分发推送,护城河效应也逐渐形成。对此,微信公众号也上线“搜一搜”和“在看”来加强用户画像构建和给内容增加流量分发,但就如滚雪球那样,先滚起来的那个永远会更大,同样是看文章和短视频,用户在今日头条和抖音上更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微信生态圈众多中,微信支付是最为成功的产品之一。艾瑞咨询公布的第三方支付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分别占据55.6%和38.8%的市场份额,二者市场份额占比合计高达94.4%。在线下场景中,上至大型购物中心,下至路边摊贩,几乎都会同时提供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付款方式。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成为支付宝的强力竞争对手。

但微信支付始终有着一个支付宝几乎没有的天生劣势:被牵连封号。

 

04.

支付宝只会在用户涉嫌违规经济活动时才限制账号使用,这对于支付工具来讲是合理的,界限是清晰的,用户很清楚地明白,只要不从事违规经济活动,就不会影响支付宝的正常使用。而寄生于微信的微信支付,却会因为用户在微信上的其他活动受到账号封禁后影响支付相关功能的使用。因为政策原因,微信对封禁用户账号的操作始终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有可能因为群聊的敏感话题被连坐,也有可能在私聊时不小心触碰了关键词被封。(《没想到,微信号还能这样被封》 一文中也分享了相关感受。)封禁时间或长或短,标准模糊界限不清,用户难以规避。

这把悬挂在每一个用户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不仅影响着用户对微信支付的信心,同时也影响着用户对微信生态圈的信心。在腾讯系产品和其他第三方产品中使用微信登陆和绑定微信早已形成用户习惯,这对张小龙构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愿景提供了强健的助力,但一旦用户微信账号被封禁,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功能,而是用户通过微信登陆的一大串生态产品和第三方产品,有的可以重新绑定新微信,有的会因为微信无法登陆而陷入死循环导致对应账号废掉。(有关微信被永久封禁后的影响,请留意文章后面的附件)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关于聊天功能被封禁后微信是否有权牵连其他功能使用的讨论一直都不少见,至今仍未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微信发展成生态圈所带来的问题,微信生态圈越蓬勃、用户跟微信关系捆绑越深,这个问题所带来的破坏性也就越强。下一个十年,用户要继续承担这个风险,微信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

当下,微信已成长为中国第一社交软件,从一开始的含着金钥匙出生,带着外挂起飞、经历产品发展几乎失控,再到迈入保守和谨慎,如今面临着大量外部挑战和难以解决的积患。外界对微信之父张小龙的评价亦从“天下第一产品经理”的正面形象逐渐变得褒贬不一,甚至将张小龙在2021微信公开课PRO的讲话中提到“我一定是被上帝选中的那个人”的自谦之词曲解成狂妄自傲的意思。

 

尾声.

十年前,微信承接了巨人身上即将离散的QQ用户并开拓出新的市场,为腾讯赢下了移动互联网赛季,下一个十年,已经成为新的巨人的微信不仅要面对新机遇和挑战,还需要直面“希望出现取代微信的即时通讯工具”的用户真实声音,张小龙能否看清微信未来的路?

2021年1月20日,在微信迎来十周年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微信诞生伊始第一个竞争对手米聊,公布了结束运营的公告,米聊将于2021年2月19日正式停服,黯然离场。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而当初被微信吸走大批用户的QQ,也曾经沉沦过一段时间,淡出了很多微信用户的视野,但随后QQ找准了自己的赛道:年轻用户。提起微信,年轻用户会觉得微信过于老气、没有个性、是爸妈在用的上一代的产品,从而选择聚居在QQ上。花里胡哨的个性化装扮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当下QQ已成为00后10后喜爱的社交平台,完成了一个轮回。

 

张小龙依然希望10.9亿日活的微信是一个小而精的产品,但大部分用户手机都被微信占去了几十甚至上百GB的内存空间。微信诞生十年,QQ完成了轮回、米聊黯然离场,成长为庞然大物的微信,站在用户大喊天下苦微信久矣的路口,下一个十年该往何方进发?

(完)

对了,微信8.0能看到好友正在看的美女直播,这是完稿后刷朋友圈刷到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真的完了)

 


附:@马锐拉 撰写的封号回顾: 《微信永久封禁:从入门到精通》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茶几部落

0 2
茶几聊说
# 封号# 微信
评论 (2)
再想想
  • Money

    暑期快乐,感谢博主的分享,支持了。微信是免费的

    4年前
    回复
  • 沉舟侧畔

    中国人已被微信绑架,危险

    4年前
    回复
茶几聊说站长
茶几部落最初的挖坑人。开坑小能手,每月跳票4周,更新纯靠随缘的佛性作者。
181文章 485评论 115获赞
08 12月, 2011
墙内墙外 春暖花开
随机一文
最近文章
45年来宣发规格最高的高达作品,新世纪福音高达与万代的跨时之战
4月 8, 2025
索尼收购角川股份落地,这家公司松了一口气
12月 19, 2024
《高达SEED》久别20年的重逢,但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6月 11, 2024
随机文章
微信十年,前辈完成轮回,对手黯然离场
1月 22, 2021
小程序的困境与浮躁的市场
4月 18, 2017
没想到,微信号还能这样被封
2月 1, 2020
标签云
2B GFW wordpress插件 中大附中 互联网生活 写博心得 分享 动画 回忆 坑爹 城建 宿舍 封号 小故事 小米 工人 工资 底线 影视创作 微信 微博 成长 手机 拖延症 旅行 校园生活 模型 游戏 爱情 理想 生日 生活 田成野子 电影 番组总结 社会 粤语 素质 评测 语言 随笔 领导 食评 高考 高达
  • 首页
  • ACG
  • 科技
  • 随笔
  • 分享
  • 建站
  • 友情链接
  • 关于&留言
Copyright © 2010-2025 茶几部落. Designed by nice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