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大陆对台湾的溢美热情得令人尴尬,连台湾人自己都忍不住问:“我们真有这么好么?”带着跟台湾人一样的疑问,我乘坐台湾的复兴航班,来到高雄进行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
昨天看到另外一个交换生的朋友圈,才惊觉我们虽然只在台湾短短一个月,但是离回家的日子也就剩下一百天。
在学校老师的催促,也在大陆朋友的关注下,我终于提笔写下我在台湾第一个月的心情和感受。
>>>.想象的彼岸与真实的对岸
我这个浪荡天涯的孩子,在很多地方都混过日子,在台湾,其实没有很多的情绪,就是一份平常心。没有用一个交流者的身份去看台湾,而是把自己放在真实场景里去感受生活的点滴差异。
我在高雄的树德科技大学生活产品设计系。虽然是私校,可是树德的设计系在台湾都是实力很强的学校。学校的绿化很好,学术氛围很浓这个是不必怀疑的。虽然没有高楼和奢华硬件,但也不差,关键是里面干净、清新,功能俱全、效率极高。不得不提的是,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令我赞叹和欣喜,许多语言许多地方的书籍都可以在里面饱览。
令我侧目的是一些细节。树德有非常多的辅助设施,例如是辅助的人行通道。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里那些跟平常人相比有缺陷却很努力的同学。在台湾,这种人性关怀是一种随处可见的习惯。甚至,学校商家在点餐的时候也会对有听障的同学特别关注,学校里其他同学对特殊的群体也不会有过多目光。
还有一点就是,学校的很多路标或者方向指示非常清晰明了,即使第一次去找某个房子某个教室也不会很难。这个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校园,处处让人感到人性化的设计。
在台湾上大学,一样也是“走堂”。可能你上每一门课的同班同学都是不一样的,你还是很难找到高中的那种同学之间打打闹闹的热闹。你的同学们可能还是会穿着拖鞋来上课,而且他们一样爱迟到,一样爱先把课室后面的桌子先坐满方便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留着前几排空空的。
台湾的老师也很爱讲那些有的没有的,但是跟大陆的教育不同,除了理论的灌输,它们也很务实,注重结合实践。我学设计,这样的理论结合实践在我身上的体现就是我有九门课,有五门课的考试都要手工完成。(泪目)
我的工业设计课导师是香港人,约莫四十岁,干净,清瘦,身上带着知识分子的儒雅。因为他人很nice,我们私下都喊他东哥。他的专业课,期中和期末分别要做出成品展览。因此每个星期,同学们都会拿着自己的设计图,跟他讨论自己的作品。他会很耐心地跟每一个同学讨论他们的想法,可行性、操作性、美感、创新性等每一个设计的点。他很尊重每一个同学,先聆听完同学的想法,再一一将问题提出,循循善诱地引导同学的思考。
我的老师也会非常注意换位思考。因为两地在语言的表达上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老师们首先会用大陆的表达,再才会跟我们说这个,我们在台湾是这样说的。
我觉得他们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台湾老师的教学风格。学术和知性相结合,学风多元、宽容、开放,给了很多东西无限的可能性和快乐。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大家总是说,台湾老百姓温良恭谦让,亲切友善温和有礼。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岸这边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做不到的,都希望别人做得到。而台湾人,确实做得比我们好。
来到台湾第三天就是中秋节,碰上放假。特别记得那天等公交都等到要绝望了,从天亮等到天黑。上车找到椅子坐下就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想到司机居然很自然地开口说道,你看今晚月亮很圆哦,你们到操场上看肯定更漂亮。我听到司机这样说,看看车厢周围,没有其他人,他是在跟我说话吧。再抬头看看窗外的月亮,的确很白很明很亮。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个热情的司机,只能闷闷的“嗯”了一声。
到了下一站,很快有新的乘客。司机继续噼里啪啦地说起话,那个乘客也流利的一问一答起来。汽车继续往目的地开去,车里尴尬的气氛留在了原地。
我在车上静静地听着他们那些特别市井气的对话,那种异乡人的疏离慢慢的褪下,下车的时候终于能够开朗的跟这个热情的司机说句“辛苦了,谢谢”。
很奇妙的是,两天之后,我跟另一个交换生在校外等公交的时候,有一个同校的本地生搭讪。他说,他也记得那个很热情的司机。因为那个司机也跟他说过类似“月亮很明”这样的话。
台湾人爱把“请”“谢谢”和“不好意思”挂在嘴边。在餐厅里等餐通常都会叫号,等你过去拿的时候有时候还会收到一份礼貌的歉意“不好意思,久等了”。若是在香港,那份热腾腾的食物只会被静静地摆在出餐处,等餐的人忘记取它就会像被冷落的孩子丢在一旁。
温情容易滥情,礼让或许显得有些繁琐,但总比野蛮好。
被标榜为“幸福、和谐、周到、热情、正直、善良”的台湾人都只是跟我们大多数一样,只是温饱,没有到富裕的程度,但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是可以显而易见地感受到的。他们很知足很乐天,所以你会觉得生活在一个正能量很高的地方。
个人的小幸福不可能离开更大的体制改造与社会正义而存在的,台湾人的这些被大陆人津津乐道的品质,有一部分也是他们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吧。
>>>.你所不知道的台湾
任何事情到了台湾,都会被放进溢满善意的大染缸。所有事物在台湾,都是被打上民国风的“人情味”。
说台湾人浓浓的人情味,不单单是哪些很好客、很友善、很好客的举止,还是他们那种“活在当下”的与人为善。
我是广东人,母语是粤语,家乡的公交上的双语播报却是普通话和英语。后来再去西藏、新疆,双语播报就是藏文或者维文加普通话的双语播报。只有在香港和澳门,才会听到那种很亲切的粤语报站。
但是,从我乘坐台湾的复兴航班开始,语言播报变成了三种。来到台湾之后,无论是高铁、捷运都是三种语言的轮番播报:国语、闽南语和英语。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其实心里是动容的。这样照顾每一个族群的服务,是一个地区最原始的善意和关怀。
除了这个微小的变化,我还注意到,基本上每个捷运站都有专设的“夜间妇女候车区”。那是为了维护妇女夜间出行的安全,此区加强了笔录电视监控,附近还有对讲机,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与站务人员联系。此外,女厕所里还有婴儿尿布台,据说还有小男孩用的小号男生便池等等。这些关注弱势群体的设计都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善意。
在台湾,善意的不仅仅只有这些并不冷冰冰的设计,还有交互 的设计。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在台湾的街头稍微溜达一圈,你就会发现,台湾的超市、便利店的收银台或者房产中介门前,都会放一个或大或小的透明压克力箱子,上面写着:“顺手捐发票,关爱老弱残”或者“顺手捐发票,保护山林海洋湿地”。里面通常已经有半满的白色发票。细问之下便知,台湾的发票可以兑奖,财税部门每两个月摇一次奖,最高奖金200万新台币。捐发票就相当于把中奖机会捐给慈善机构,当拿到发票的慈善机构中奖,奖金就会进入基金会,用于社会公益。
捐发票已经演变成台湾人一种做慈善的形式。一个小动作可能促成一件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问我,我爱的可能就是台湾人这种公益、友善、谦逊的人情味儿吧。
我把台湾人的人情味理解为他们对神灵的敬仰和信奉。相信这个,所以相信善有善报。台湾人八成信教,全岛屿庙堂多达万余座。因此,在台湾,隔几步就是庙堂就可以烧香“拜拜”。
在藏区呆过一段时间,我早就不觉得信教是迷信了。在台湾,信教也是一种信仰,台湾人相信“信神灵就有福了”。还记得有一次周末,我到市区溜达。那天晚上在闹市中意外的看了一个小时的焰火。我后来去问商家原因,商家说因为那天是神明的生日,一个大老板花了2000万新台币烧烟花庆祝。天啊,我真是托神明的福气了。从小到大见过的烟花炮竹不计其数,却从来没有一次让我如此兴奋如此激动。
我差不多就只能说到这里了。如果你想看到期待中的台湾美食美景,抱歉让你失望了。因为不用去到夜市老街,在路边摊就可以吃到冬瓜茶卤肉饭;不用去到阿里山日月潭,我在宿舍窗口就能看见醉人的日出日落。
虽然我一开始也想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一点与众不同的,但是后来觉得哪怕再多人对她评价再高,她不过也是地球上的一片陆地,一些民族生存的岛屿。生活,大多数是相似的,有感动,有喜悦,有眼泪,有悲哀。所以,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远离祖国大陆,有点不吃人间烟火的岛,反而会感受到她的美。
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台湾,没有大陆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台湾人说的那么差。